总结聚合氯化铝铁的两大制备方法:
方法一、聚合氯化铝铁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首先采用含三价铁废渣与硫酸反应得到硫酸铁溶液;然后将机械球磨活化硫铁矿(含硫精矿)、废铁片、废铁屑或其混合物加入硫酸铁溶液中,控制反应温度为40~110℃,使溶液中一部分Fe3+还原后过滤,在滤液中加入氧化剂,氧化温度控制在40~130℃,将Fe2+完全氧化,得到红棕色聚合氯化铝铁溶液;聚合氯化铝铁盐基度控制在0~28%; 或者将绿矾直接加入硫酸铁溶液中,过滤后加入氧化剂使溶液中Fe2+完全氧化,得到红棕色聚合氯化铝铁溶液;反应温度控制在40 ~130℃,聚合氯化铝铁盐基度控制在0~28%。
方法二:将聚合氯化铝铁溶液加热蒸发浓缩,浓缩温度控制在90~ 150℃,浓缩致液体聚合氯化铝铁含铁15%以上,40~100℃下干燥、粉碎制得淡黄色固体粉末状聚合氯化铝铁; 或者将液体聚合氯化铝铁喷雾干燥得到淡黄色固体粉末状聚合氯化铝铁。
浅谈聚合氯化铝铁的次氯酸钠氧化法: 次氯酸钠属于碱性氧化剂,其氧化还原电位较高,理论上能将亚铁氧化成三价铁:2NaClO + 2H2SO4—→K2SO4+ 2H2O + Cl2生产的氯气仍为氧化剂,可以将亚铁氧化成三价铁。但氯气会有少量以气体形式逸出而浪费掉,不能充分利用。同时也会造成环境污染,曾加后处理工序。次氯酸钠是碱性氧化剂,制备聚合氯化铝铁时,为了降低pH值, H2SO4的用量较高。用该法制备的聚合氯化铝铁稳定性差,不宜长期保存。
另外来聊一聊聚合氯化铝的压缩双电层方面的知识:胶团双电层的构造决定了在胶粒表面处反离子的浓度最大,随着胶粒表面向外的距离越大则反离子浓度越低,最终与溶液中离子浓度相等。当向溶液中投加电解质,使溶液中离子浓度增高,则扩散层的厚度减小。当两个胶粒互相接近时,由于扩散层厚度减小,ξ电位降低,因此它们互相排斥的力就减小了,也就是溶液中离子浓度高的胶间斥力比离子浓度低的要小。胶粒间的吸力不受水相组成的影响,但由于扩散减薄,它们相撞时的距离就减小了,这样相互间的吸力就大了。可见其排斥与吸引的合力由斥力为主变成以吸力为主(排斥势能消失了),胶粒得以迅速凝聚。这个机理能较好地解释港湾处的沉积现象,因淡水进入海水时,盐类增加,离子浓度增高,淡水挟带胶粒的稳定性降低,所以在港湾处粘土和其它胶体颗粒易沉积。
根据这个机理,当溶液中外加电解质超过发生凝聚的临界凝聚浓度很多时,也不会有更多超额的反离子进入扩散层,不可能出现胶粒改变符号而使胶粒重新稳定的情况。这样的机理是藉单纯静电现象来说明电解质对胶粒脱稳的作用,但它没有考虑脱稳过程中其它性质的作用(如吸附),因此不能解释复杂的其它一些脱稳现象,例如三价铝盐与铁盐作混凝剂投量过多,凝聚效果反而下降,甚至重新稳定;又如与胶粒带同电号的聚合物或高分子有机物可能有好的凝聚效果:等电状态应有最好的凝聚效果,但往往在生产实践中ξ电位大于零时混凝效果却最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