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合氯化铝净水材料改善水质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使用聚合氯化铝替代传统的铁、铝盐混凝剂,可明显提高水厂的净化效能、降低处理成本、改善出水水质。聚合氯化铝不仅具有强烈的凝聚除浊效果,而且也具有明显脱色及去除腐殖质的效果。在相同处理条件下达到最佳絮凝作用,聚合氯化铝所需剂量比传统铝盐要减少2/3之多。在相同剂量条件下,使用聚合氯化铝能够获得比传统铝盐更低的残余浊度,因而可以以较低剂量得到相同的处理结果。此外,聚合氯化铝使用的pH范围比传统铝盐要宽的多。
改善聚合氯化铝的混凝性能;对高浊度水和低温低浊水的净化处理效果特别明显,改善水质无疑是迫在眉睫的大事,许多专家也对此达成了共识。如何改善水质,有关专家认为,更有效地治理污染、改善水源是根本途径。一般在低温水(<5℃)时,传统混凝剂的混凝除浊效能明显降低并导致出水水质恶化,而使用聚合氯化铝,无论是低温还是常温水,都能获得较好的混凝除浊效果。此外,聚合氯化铝能够明显提高固液分离效率,改善沉降过滤及污泥脱水性能,从而缩短沉淀池的停留时间,增加产水量。
聚合氯化铝投加量的三种方式
1、现场模拟试验法:采用现场模拟装置来确定和控制投药量是较简 的一种方法。常用的模拟装置是斜管沉淀器、过滤器或两者并用。当原水浊度较低时,常用模拟过滤器(直径一般为100ram左右);当原水浊度较高时,可用斜管沉淀器或者沉淀器和过滤器串联使用。采用过滤器的方法是:由水厂混合后的水中引出少量水样,连续进入过滤器,连续测定过滤器出水浊度,由此判断投药量是否适当,然后反馈于生产进行投药量的调控。由于是连续检测且检测时间较短(一般约十几分钟完成),故能用于水厂混凝剂聚合氯化铝投加的自动控制系统。不过,此法仍存在反馈滞后现象,只是滞后时间较短。此外,模拟装置与生产设备毕竟存在一定差别。但与实验室试验相比,更接近于生产实际情况。目前我国水厂已采用模拟装置实现加药自动控制。
2、烧杯试验法:烧杯试验法具有方便、灵活、简单、设备投入少的特点,因而目前在我国的一些水厂(尤其是一些小型水厂)中被广泛采用。这种方法的试验结果只对 取样瞬间水质有代表性,确定的混凝剂聚合氯化铝量存在不连续性和滞后性问题。因此,适宜作为评价混凝剂投量的辅助手段,而不适宜用于混凝投药的在线实时控制。
3、数学模型法:数学模型法是以若干原水水质参数(如浊度、pH、水温、碱度等)及水量参数为变量,建立其与投药量之间的相关函数,即数学模型。在水处理中,最好采用前馈和后馈相结合的控制模型。前馈数学模型应选择影响混凝效果的主要参数作为变量,例如原水浊度、pH、水温、碱度、溶解氧及水量等。前馈控制确定一个给出量,然后以沉淀池出水浊度作为后馈信号来调节前馈给出量。由前馈给出量和后馈调节量就可获得最佳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