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往往会形成一些职业病,为了解聚氯化铝的职业病危害关键控制点,我们对某家聚氯化铝生产线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调查和检测,现报告如下。
1、对象某公司聚氯化铝生产线。
2、 方法通过现场职业卫生学调查、检测及实验室分析,对作业场所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浓度和强度进行判定。采样仪器有个体粉尘采样器、矿用粉尘采样器、个体噪声计、大气采样器等。
3、依据《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 部分: 化学有害有因素》( GBZ 2. 1 - 2007)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2 部分: 物理因素》( GBZ 2.2 - 2007) ,《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 GBZ 159 - 2004) ,《职业健康监护管理办法》( 卫生部[2002]第23 号令) 等法律、法规、规范、标准等。
1、基本情况及主要生产工艺该项目作业工人有136 人,实行四班三运转,每班8 h 的工作制度。聚氯化铝产量为 3 万t /a。
固体聚氯化铝采用机械化集中投氢氧化铝到反应釜,自动计量打酸溶解后,升温、常压进行一步反应,一步反应过程的温度控制采用DCS 自动控制。反应结束后直接用压缩空气压至压滤机进行压滤,滤液料送至干燥塔进行干燥,得到固体聚氯化铝。
2、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存在的关键部位项目可划分为反应工段、压滤工段、干燥工段、包装工段和酸区工段。各工段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见表1。
工段 | 职业病危害因素 |
反应工段 | 盐酸、粉尘、噪声、高温 |
压滤工段 | 盐酸、噪声 |
干燥工段 | 噪声、高温 |
包装工段 | 聚氯化铝粉尘、噪声、高温 |
酸区工段 | 盐酸、氢氧化钠 |
作业工人在氢氧化铝加料的过程中会接触到粉尘; 经过干燥的粉末状聚氯化铝的下料口处为人工接料和人工封口,作业工人在接料和封口处会接触到聚氯化铝粉尘。酸区工段的盐酸储罐、反应工段的反应釜、盐酸管道、压滤工段的压滤机接触到盐酸或氯化氢; 酸区工段的氢氧化钠储罐可能会接触氢氧化钠。反应工段的反应釜、干燥工段的雾化器、干燥塔为高温设备; 风机、空压机、水泵等运转过程中会产生高噪声。氢氧化钠溶液储存在储罐中,是用来应急使用的,日常工作中不会使用。
3、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与分析根据各作业岗位特点,现场采样采用个体采样和定点采样相结合的方法。
3.1 粉尘游离二氧化硅含量粉尘的游离二氧化硅< 10%。
3.2粉尘个体采样5 个工种, 15 个样品,粉尘TWA 范围为2. 2 ~ 8. 1 mg /m3 ,检测了5 个地点的粉尘浓度, 30 个样品,最大超限倍数为PC-TWA 的2. 3 倍。釜顶投料工所接触的个体粉尘浓度以及其在反应釜顶投料处接触的最大超限倍数均超过国家职卫生标准,干燥塔下料工所接触的个体粉尘浓度以及其接触的粉尘最大超限倍数均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
3.3化学性毒物定点采样盐酸4 个点,共24 个样品,作业场所盐酸的浓度范围为< 0.92 ~ 22.86 mg /m3。操作工人在反应釜开釜加料时接触的盐酸浓度超过职业接触限值,其余地点的盐酸浓度符合职业接触限值。工人在反应釜开釜加料时由于反应釜内温度较高,釜内残余的氯化氢在刚打开釜盖后很快逸散到工作场所,导致工作场所中的盐酸浓度暂时较高( 每个工作班每个釜都会开1 次) ,作业工人只是在刚打开釜盖时几分钟内接触较高浓度的氯化氢; 在反应釜密闭反应的过程中作业场所的氯化氢浓度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
3.4噪声检测了7 个工种接触的个体噪声强度[1]均小于 85 dB( A) ,符合职业接触限值。
1、 关键控制点盐酸的关键控制点为盐酸储罐以及输送管道、反应釜、压滤机、盐酸尾气回收装置,氢氧化钠的关键控制点为氢氧化钠储罐,粉尘的关键控制点为氢氧化铝的上料处和聚氯化铝的下料处,噪声的关键控制点为空压机、送风机、引风机、循环泵,高温的关键控制点为反应釜、蒸汽管道、雾化器、干燥器。
2、 控制措施防毒: 厂房为敞开式设计,有利于自然通风散热: 生产过程采用密闭方式,可以防止毒物外泄。盐酸采取密闭管道输送; 反应釜内为负压密闭式反应,防止盐酸泄漏。防尘: 工人打开聚氯化铝的包装袋向反应釜内加料和氢氧化铝加料处设有轴流风扇; 聚氯化铝干燥塔内为负压,聚氯化铝下料口设有移动式抽风除尘罩。防噪: 主要生产设备均采用自动化控制,设有隔声操作室,实行巡检制度,减少了接触噪声的时间。高噪声设备均布置在单层厂房,设置消声器,并设减振基础。操作室设有隔声门窗。防高温: 干燥塔、反应釜、蒸汽管道等高温设备采用保温隔热材料包裹。
3、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全棉工作服、防护帽、防护鞋、防护手套、皮围裙、防尘口罩、防毒口罩、防护眼镜等防护用品。